演講結尾是慾望的起點:四招譜出精彩結局的方法

結尾的精彩性與封閉程度相關,也和主講人想要取悅聽眾的程度有關! 

文 / 賴廣瑜  工研院產業學院特聘講師

聽眾在聽提案簡報、演講和上課時的身心狀況和看電視劇的情況很像,前面會準時專心的收看,中間因為忙碌等因素沒有參與到,最後還是會關注精彩大結局,想知道男女主角能否在一起? 壞人是否得到報應?

報告、演講與課程的結尾,是聽眾投入時間和金錢後應該獲得的報酬,也是滿足心理需求、最銘記在心的部分。該如何設計精彩大結局? 讓聽眾不想錯過,結束後仍然意猶未盡呢!

結尾的精彩性與封閉程度相關,也和主講人想要取悅聽眾的程度有關! 結尾的封閉程度分為:「快樂結局」、「享受果實」、「兩個結局」與「沒有答案」四種類型。

1. 快樂結局 - 主講人總結

這是封閉程度最高,也是最常見的結尾方式。主講人在最後回答聽眾心中的問題,勾勒未來的遠景、夢想和產品服務的使用效益,並且互相勉勵。如同戲劇,以王子和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作為結局。

以Rupal Patel教授2013年在TED演講,倡導捐出聲音,改變生命為例。每個人都有獨特的聲音,可以表現自己的年齡、個性與身體狀況。然而,瘖啞人卻沒有代表個人風格的聲音,或是使用不適合自己的聲音。Patel教授及其團隊發現聲音語詞配對組合的方法,設立聲音銀行VocaliD.org,幫助瘖啞人配對找出符合自己的聲音。

演講的最後(9分28秒之後)提出捐血可以救生命,捐聲音可以改變生命,呼籲人們捐出自己的聲音,同時回顧會想出聲音配對與設立聲音銀行的構想是來自一位五歲小男童,使用不適合自己的聲音獲得啟發。以小男童故事結尾,經過四年的配對,男童終於找到適合自己的聲音,他寫下「在這之前從來沒聽過我說話(Never heard me before)」,運用真人實證,作了漂亮的結尾。 (建議連結至TED觀看有中文字幕http://www.ted.com/talks/rupal_patel_synthetic_voices_as_unique_as_fingerprints#t-682541)


2. 享受果實 - 參與者共同創造

運用競賽和實作為學習方式的課程中,皆以享受成果作為結尾。如同參加歌唱比賽或是校園創意競賽,作品表現的優劣、名次或獎品,是學生投注時間與心力的果實。

這類成果經常以公布名次、頒獎、得獎者發表心得感言結束,如同熱熱鬧鬧的頒獎典禮。但是,這樣的做法無法完全達到原始設定的學習目標,名次和成績只是努力的結果,重要的應該是過程。

此類課程和活動,需要再安排機會帶領學生回顧過程,反思過程中的學習與收穫,像是創意競賽或創意思考類的課程,學習目的經常設定為是站在顧客的立場同理其需求,以及團隊合作共同創造,而非做出耳目一新的新產品,新穎的產品只是前面努力後產生的成果。

活動的結尾是由學生參與創造,主講人或講師負責設計結構,引導事情的發生。是快樂的結局,還是帶點小遺憾,開放學生自己感受與詮釋。

3. 兩個結局 - 你選擇哪一個

這樣的結尾如同《少年Pi的奇幻漂流》,給了觀眾一個男孩、老虎、救生筏的可怕故事,但最後又給觀眾一個完全可信,並且可以推翻之前故事的另一個版本,作者狡猾地不告訴觀眾哪一個故事比較可信。這種沒有答案的答案,讓部分觀眾驚喜非凡,卻也讓某些人沮喪不已。

採用個案教學的課程中,常見這種兩難的結尾。哈佛大學哲學教授邁可.桑德爾在《正義:一場思辨之旅》課程中就運用這樣的策略,吊足學生胃口,逼著學生做非黑即白的兩難選擇,挑戰習以為常的假設和思考模式。桑德爾在電車問題的討論中,一直引導學生思考面對道德難題時,什麼是「對」的決定? 你會如何抉擇? 以及背後的為什麼?

這種老師不給正確答案,同學論點又不一樣的結果,讓很多學生不易適應。在華人的教室,成人學生還是會逼問老師的觀點,如果老師沒有給一個說法,學生不會輕易放老師下台。

4. 沒有答案 - 結尾是下一步的開始

此類結尾開放程度最高。像是連續劇每一集的結尾,丟出一個問題情境,要觀眾想像和等待,到了隔天播出,才知道答案,這樣的結構周而復始的循環。

亞馬遜創辦人傑夫.貝佐司(Jeff Bezos)2010年在普林斯頓大學學士畢業典禮上演講-善良比天賦更重要,就以一連串人生問題畫下結尾,「你會在嚴峻的現實下放棄選擇」、「還是義無反顧地向前」、「你要做憤世嫉俗者」、「還是踏實的建設者」、「你要不計手段證明自己的聰明」、「還是選擇善良」……. 「我要做一個預測,在你們80歲時追憶往日的時刻,只有一個人靜靜地對內心訴說人生故事,其中最為充實、最有意義的那段,會被你做出的一系列決定所填滿,最後是選擇塑造了我們的人生」。

貝佐司運用提問結尾,不給答案。因為每個人的答案不同,將在一連串的人生選擇後才知道,而每個人的結果都不一樣。這種完全開放,沒有答案的結尾,即使演講結束,仍然繼續下去,像是開了很多扇門,有無限的可能。

在課程結束前的15分鐘,經常會詢問學生學習到的內容與心得感想,目的是讓學生回想、反省,以及將學習內容與工作生活進行連結。根據經驗發現,多數學生印象深刻的是最後一個學習單元,這和人類的記憶有關,人會記得最近發生的事情;此外,課程設計上最後一個單元通常是學習成果的總結,因此會讓學生記憶猶新,最有感受。

結尾和最後一個單元,決定聽眾或學生是心滿意足的離開,還是懷著疑問不解。主講人和講師如同戲劇的編劇及導演,精心設計結尾,點燃聽眾想要了解更多的學習慾望,以及面對下一步的信心。以上這幾種方法你使用過那些? 哪個方法適合你的領域呢?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開場就介紹演講大綱穩死:四招和聽眾搭訕誘惑的方法

Adobe反其道而行,用「紅盒子」鼓勵員工創新